\u003c/a>\r\n","recommend":[{"base62Id":"8i2TstO2Gg4","url":"http://hebei.ifeng.com/c/special/8i2TstO2Gg4","title":"《我到雄安的理由》","commentUrl":"ucms_8i2TstO2Gg4","newsTime":"2025-03-26 15:49:56"},{"base62Id":"8i5tSpun33D","url":"http://v.ifeng.com/c/8i5tSpun33D","title":"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人工智能主題日開幕","commentUrl":"ucms_8i5tSpun33D","newsTime":"2025-03-28 17:24:59"},{"base62Id":"8i5tSpun2za","url":"http://gba.ifeng.com/c/8i5tSpun2za","title":"跨越山海!江西與大灣區,何以雙向奔赴?","commentUrl":"ucms_8i5tSpun2za","newsTime":"2025-03-28 17:14:25"},{"base62Id":"8hzA0mlgfZD","url":"http://www.gzpadk.com/c/8hzA0mlgfZD","title":"新一輪“搶人大戰”贏家?中部再下一城","commentUrl":"ucms_8hzA0mlgfZD","newsTime":"2025-03-25 07:08:01"},{"base62Id":"8i0EVO2E4L6","url":"http://hb.ifeng.com/c/8i0EVO2E4L6","title":"明明還有親屬 遺產為何收歸國有?","commentUrl":"ucms_8i0EVO2E4L6","newsTime":"2025-03-25 08:07:45"},{"base62Id":"8hy3FPVdQFX","url":"http://hb.ifeng.com/c/8hy3FPVdQFX","title":"增加住宅層高將帶來哪些變化?","commentUrl":"ucms_8hy3FPVdQFX","newsTime":"2025-03-24 07:58:17"},{"base62Id":"8hvGFn3OBzl","url":"http://hb.ifeng.com/c/8hvGFn3OBzl","title":"小區物業撤場停電梯有居民每天爬30層樓 街道回應","commentUrl":"ucms_8hvGFn3OBzl","newsTime":"2025-03-22 07:47:18"},{"base62Id":"8hr8e9Ei1TZ","url":"http://hb.ifeng.com/c/8hr8e9Ei1TZ","title":"信貸助力提振消費背景下 銀行業尋求零售業務破局","commentUrl":"ucms_8hr8e9Ei1TZ","newsTime":"2025-03-20 08:44:11"},{"base62Id":"8hr8e9Ei1Ta","url":"http://hb.ifeng.com/c/8hr8e9Ei1Ta","title":"超八成新能源車經銷商價格倒掛","commentUrl":"ucms_8hr8e9Ei1Ta","newsTime":"2025-03-20 08:43:49"},{"base62Id":"8hqGYEeJTsV","url":"http://hb.ifeng.com/c/8hqGYEeJTsV","title":"經濟大省挑大梁 如何布局新領域新賽道","commentUrl":"ucms_8hqGYEeJTsV","newsTime":"2025-03-19 07:57:36"}],"video":[],"asideAd2":"","asideAd1":"\u003ca href=\"http://www.gzpadk.com/c/special/8ilOJbcdCQy\" target=\"_blank\">\r\n\u003cimg src=\"https://x0.ifengimg.com/ucms/2025_17/26908F4C741D9EBB5186D31DF565134D3416A048_size130_w300_h254.jpg\" width=\"300\" height=\"245\" border=\"0\">\u003c/a>\r\n\r\n\r\n\r\n\r\n","topAd":"\r\n\u003cdiv style=\"padding:10px 0 0 0px;\">\r\n\r\n\u003ca href=\"http://www.gzpadk.com/\" target=\"_blank\">\r\n\u003cimg src=\"https://x0.ifengimg.com/ucms/2025_19/B8E6E6488D8F314919A63E2B7574B0FE3792C393_size48_w1000_h90.jpg\" width=\"1000\" height=\"90\" border=\"0\">\u003c/a>\r\n\u003c/div>","floatAd":"","newsList":[],"logoAd":"\u003cstyle>\r\n\t.gmad{position: absolute;top:25px;left:580px}\r\n\u003c/style>\r\n\r\n\u003c!--\u003cdiv class=\"gmad\">\u003ca href=\"http://www.gzpadk.com/c/8NlhlBk2REr\" target=\"_bank\">\u003cimg border=\"0\" src=\"https://x0.ifengimg.com/ucms/2023_09/658FD9293D43F0EB012F173243F33C4795D90264_size2_w65_h25.png\">\u003c/a>\u003c/div>-->","infoAd":[],"chipObj":{"asideAd5":"160595","contentBottomAd":"160589","asideAd4":"160594","picNews":"195259","asideAd3":"160593","searchPath":"200-213-","hardAd":"160590","recommend":"195258","video":"195189","asideAd2":"160592","asideAd1":"160591","topAd":"160587","floatAd":"160596","newsList":"195188","logoAd":"160588","infoAd":"195185"},"hostname":"www.gzpadk.com","docData":{"type":"article","noffhFlag":false,"fhhAccountDetail":{"cateid":"大江網-信息日報","type":"source","catename":"大江網-信息日報","description":"","cateSource":"","backgroud":"http://p1.ifengimg.com/ifengimcp/pic/20160919/d236177a15798b010c4c_size104_w720_h186.png","api":"http://api.iclient.ifeng.com/api_wemedia_list?type=source&keyword=%E5%A4%A7%E6%B1%9F%E7%BD%91-%E4%BF%A1%E6%81%AF%E6%97%A5%E6%8A%A5","originalName":"","redirectTab":"article","newsTime":"2025-04-21 07:45:29","authorUrl":"https://xxrb.jxnews.com.cn/system/2025/04/21/020847333.shtml"},"logo":{"logo":"http://x0.ifengimg.com/ucms/2020_35/69B1E601A7AD0653F3D9FD1E4E58B3DC986A1D1E_w322_h54.png","title":"江西"},"domain":"www.gzpadk.com","base62Id":"8ihrzPRsfXY","breadCrumbdata":[{"url":"/shanklist/200-/","title":"地方站"},{"url":"http://www.gzpadk.com/","title":"江西"},{"url":"http://www.gzpadk.com/shanklist/200-213-216085-/","title":"贛鄱"},{"url":"http://www.gzpadk.com/shanklist/200-213-216085-216111-/","title":"暖新聞"}],"searchPath":"200-213-216085-216111-,200-213-216085-,200-213-216075-","title":"戰士參加抗美援朝犧牲不知埋骨何處 全家三代人尋親數十載……","newsTime":"2025-04-21 07:45:29","wemediaEAccountId":"","source":"大江網-信息日報","sourceUrl":"https://xxrb.jxnews.com.cn/system/2025/04/21/020847333.shtml","author":"","summary":"戰士參加抗美援朝犧牲不知埋骨何處 全家三代人尋親數十載……","imagesInContent":[{"size":17,"width":500,"url":"https://x0.ifengimg.com/ucms/2025_17/88D62BAFB1CD97DD51A16FE5CA7D642D17D870F0_size17_w500_h338.jpg","height":338},{"size":29,"width":340,"url":"https://x0.ifengimg.com/ucms/2025_17/778B27A3E33EE6D51F75220F09E3472739D2C333_size29_w340_h500.jpg","height":500},{"size":48,"width":500,"url":"https://x0.ifengimg.com/ucms/2025_17/AC709FC8EBB2D70589FCC9BC47A72222AD1CB562_size48_w500_h363.jpg","height":363},{"size":21,"width":500,"url":"https://x0.ifengimg.com/ucms/2025_17/5854020B225907AA398D29440C5BB75A1B4DE39F_size21_w500_h340.jpg","height":340},{"size":90,"width":442,"url":"https://x0.ifengimg.com/ucms/2025_17/87353A3D4D6334C48612E6FEF16BCAD2BB5C785B_size90_w442_h500.jpg","height":500},{"size":51,"width":227,"url":"https://x0.ifengimg.com/ucms/2025_17/E59E34E52C9C4FA88B09726427D86433FB63968F_size51_w227_h500.jpg","height":500},{"size":50,"width":500,"url":"https://x0.ifengimg.com/ucms/2025_17/4FC688ABF33D23CA31C50D566F21A3BF4BD2D6EF_size50_w500_h325.jpg","height":325}],"bdImg":"http://d.ifengimg.com/w121_h75_q90/x0.ifengimg.com/ucms/2025_17/88D62BAFB1CD97DD51A16FE5CA7D642D17D870F0_size17_w500_h338.jpg","pcUrl":"http://www.gzpadk.com/c/8ihrzPRsfXY","url":"http://www.gzpadk.com/c/8ihrzPRsfXY","commentUrl":"ucms_8ihrzPRsfXY","skey":"83a9ad","voteId":"ucms_8ihrzPRsfXY","isOriginal":"0","contentData":{"contentList":[{"data":"\u003cp>江西東鄉,81歲的戴英秀,五兄妹只剩自己了,DNA已經采集,與歸國抗美援朝烈士遺骸的比對一直無果。她很怕,有生之年,是否還能找到自己的親哥哥戴撫民。\u003c/p>\u003cp>74年前,哥哥北上“抗美援朝”成訣別,五封泛黃的家書,是哥哥唯一留下的物件。戴家三代人七十載的尋找,在一次次失望中延續。今年清明節前,事情又有了新的轉機……\u003c/p>\u003cp class=\"detailPic\">\u003cimg src=\"https://x0.ifengimg.com/ucms/2025_17/88D62BAFB1CD97DD51A16FE5CA7D642D17D870F0_size17_w500_h338.jpg\" alt=\"戴撫民的照片\" />\u003c/p>\u003cp class=\"textAlignCenter picIntro\">戴撫民的照片\u003c/p>\u003cp class=\"detailPic\">\u003cimg src=\"https://x0.ifengimg.com/ucms/2025_17/778B27A3E33EE6D51F75220F09E3472739D2C333_size29_w340_h500.jpg\" alt=\"4月3日,遼寧丹東元寶區抗美援朝烈士陵園,戴誠然為戴福民烈士擦拭墓碑。\" />\u003c/p>\u003cp class=\"textAlignCenter picIntro\">4月3日,遼寧丹東元寶區抗美援朝烈士陵園,戴誠然為戴福民烈士擦拭墓碑。\u003c/p>\u003cp class=\"detailPic\">\u003cimg src=\"https://x0.ifengimg.com/ucms/2025_17/AC709FC8EBB2D70589FCC9BC47A72222AD1CB562_size48_w500_h363.jpg\" alt=\"戴英秀姑侄哭倒在戴福民烈士墓前\" />\u003c/p>\u003cp class=\"textAlignCenter picIntro\">戴英秀姑侄哭倒在戴福民烈士墓前\u003c/p>\u003cp>\u003cstrong>第一章尋親\u003c/strong>\u003c/p>\u003cp>\u003cspan style=\"text-decoration: underline;\">74年后的北上\u003c/span>\u003c/p>\u003cp>2025年3月31日,距離清明節還有5天。\u003c/p>\u003cp>此時,在江西撫州鄉間,家家戶戶都在準備祭掃,而在東鄉區鄧家鄉嵇坊村,戴英秀的家中卻是另一番忙碌景象。盡管天氣已回暖至20℃以上,但老人還是換上了冬天的厚衣服,戴上圍巾、帽子、手套等保暖物件。\u003c/p>\u003cp>屋外等待著的,是戴英秀的侄子戴誠然。很快,姑侄倆就要北上前往遼寧省丹東市。\u003c/p>\u003cp>從東鄉去丹東,單程距離2200余公里。戴英秀81歲了,顯然不適合長途跋涉,老人卻堅持要走一趟,她說:“這輩子,也就是這個念想了。”\u003c/p>\u003cp>老人的“念想”,是尋找二哥戴撫民,一名抗美援朝的志愿軍戰士。\u003c/p>\u003cp>最近一年,在尋親志愿者和沈陽媒體的幫助下,戴英秀發現,遼寧丹東元寶區抗美援朝烈士陵園有一位江西籍烈士“戴福民”,與戴撫民同音不同字,而且,其下葬后一直沒有家人來祭奠。\u003c/p>\u003cp>“會是同一個人嗎?”眼看又是一年清明時,她終于下定決心,趁著自己身體還算硬朗,北上!\u003c/p>\u003cp>\u003cspan style=\"text-decoration: underline;\">種種原因導致尋找遺骨未果\u003c/span>\u003c/p>\u003cp>戴英秀兄弟姐妹五人,她是老幺,戴誠然的父親戴佑民是大哥,戴撫民排老二。據戴家人介紹,1951年6月,戴撫民在朝鮮戰場負重傷,時隔一年后,家里收到了一紙烈士證。可戴撫民在哪里犧牲,犧牲時在哪支部隊,甚至埋骨何處,都不得而知。\u003c/p>\u003cp>自此,尋覓戴撫民的遺骨,成為家人念念不忘的大事。從1952年至今,三代人為之奔波70余載,卻因年代久遠、證件缺失、部隊變更等種種原因,收獲有限,大哥戴佑民更是抱憾而終。\u003c/p>\u003cp>五封家書、兩張一寸照片,是戴撫民留給家人的全部物件。根據信件內容,戴撫民入朝前的部隊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8軍142師,1951年12月隨部北上遼寧錦州,后入朝作戰。\u003c/p>\u003cp>戴英秀告訴記者,大哥戴佑民還健在時,就多方找尋,但因老部隊多次改編,難以找尋。最近幾年,她還申請與在韓歸國烈士遺骸進行DNA比對,一直沒有成功。\u003c/p>\u003cp>\u003cspan style=\"text-decoration: underline;\">一場全國的“接力”\u003c/span>\u003c/p>\u003cp>七十載尋親路,“不斷有好心人幫我們。”戴家人很是感激那些幫助過他們的人,他們來自全國各地,有志愿軍后代、尋親志愿者,也有媒體工作者。\u003c/p>\u003cp>《沈陽日報》記者周賢忠就是其中之一。長期關注志愿軍尋親的他,無意間在志愿軍烈士家屬群看到有關“戴撫民”的尋親文章,并注意到文內摘錄的戴撫民家書。戴撫民入朝所在的部隊,會不會就是人民志愿軍炮兵第62師?\u003c/p>\u003cp>公開資料顯示,1951年初,志愿軍炮兵第62師在錦州組建,下轄第604團、605團、606團,皆為高射炮團。組建部隊中,恰有戴撫民所在的第48軍142師師部。\u003c/p>\u003cp>另據62師戰友網信息,1951年3月18日,炮兵第62師副師長王星率師部和604團作為先行部隊,由丹東鴨綠江造紙廠駐地出發,跨過鴨綠江。4月,605團、606團相繼入朝。這一時間,也恰好與戴撫民信件中所言吻合。\u003c/p>\u003cp>據悉,這支部隊先后參加了掩護橋梁、守衛機場、粉碎敵“絞殺戰”、實施機動作戰和反登陸作戰及掩護夏季反擊作戰,在與美國空軍爭奪制空權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。戴撫民在信中也強調“任務重大”。\u003c/p>\u003cp>\u003cspan style=\"text-decoration: underline;\">“戴福民,六十二師,江西省”\u003c/span>\u003c/p>\u003cp>希望很快又來了,周賢忠在中華英烈網發現,遼寧丹東元寶區抗美援朝烈士陵園有一位烈士“戴福民”與戴撫民頗為相似——同為江西籍,所屬部隊為62師,犧牲時間也吻合。同時,據陵園反饋,一直沒有親屬祭拜。\u003c/p>\u003cp>這種情況下,戴英秀和家人更加肯定:“‘戴福民’大概率就是當年重傷送往后方醫院治療的哥哥!”\u003c/p>\u003cp>“不想再等了,出發。”戴英秀告訴記者,那兒不僅有“戴福民”,也是戴撫民曾經學習、工作、戰斗過的地方。臨出發時,戴英秀回了趟老屋,取了些泥土和舊瓦,用紅布小心包裹著放入行囊。\u003c/p>\u003cp>4月3日,清明前一日。\u003c/p>\u003cp>當天上午,在丹東市元寶區退役軍人事務局的協助下,記者陪同戴英秀來到了元寶區抗美援朝烈士陵園。蒼松翠柏拱衛,山花芳草陪伴,687名抗美援朝烈士長眠于此。一排排長方形烈士墓整齊肅穆,上面刻著烈士信息,名字、籍貫,稍微詳細一些的,則刻了部隊番號。\u003c/p>\u003cp>戴英秀忽然停在第二排右三號墓碑處,怎么也不肯挪步。下一刻,只見老人佝僂著身軀跪倒在地,眼中噙滿淚花,一雙飽經風霜的手顫抖著、仿佛用盡力氣般向前探去。指尖終點的石碑上,赫然寫著“戴福民,六十二師,江西省”。\u003c/p>\u003cp>\u003cspan style=\"text-decoration: underline;\">不管是不是同一個人,他都是我哥\u003c/span>\u003c/p>\u003cp>跨越74年的思念終于有了歸處。伴隨著一聲聲“哥哥”的呼喊,戴英秀哭得撕心裂肺。\u003c/p>\u003cp>陪同在旁的戴誠然也泣不成聲。姑侄倆將一直貼身帶著的紅布包打開,把這捧跨越了74年、2200多公里的故鄉土撒在墓碑上,隨后將白酒緩緩傾倒,為烈士洗盡塵埃。此刻,哪怕心中有千言萬語想要傾訴,也化作了一句句“回家了”。對兩位老人而言,這不僅是一次跨越千山萬水的祭拜,也是一家人相隔74年的“團圓”。\u003c/p>\u003cp>“不管戴福民是不是戴撫民,他都是志愿軍戰士,就也是我的哥哥。”在她心里,終于有了寄托,“明年我們還要來!”\u003c/p>\u003cp>行程的最后,兩位老人來到志愿軍炮兵出發地——鴨綠江浮橋遺址。江對岸,就是朝鮮。\u003c/p>\u003cp>江水靜沉,江風凜冽,戴英秀在岸上踱步而行。老人不自覺地唱了起來:“雄赳赳,氣昂昂,跨過鴨綠江……”\u003c/p>\u003cp>\u003cstrong>第二章家書\u003c/strong>\u003c/p>\u003cp>\u003cspan style=\"text-decoration: underline;\">74年前北上“抗美援朝”\u003c/span>\u003c/p>\u003cp>時間回到今年3月31日晚,在大江網(信息日報)、大江新聞客戶端記者的陪同下,戴英秀從南昌登機,飛往沈陽。在她濃厚的鄉音中,一段關于抗美援朝戰士戴撫民的記憶徐徐揭開……\u003c/p>\u003cp>哥哥戴撫民生于1929年,少年時前往南昌求學,1947年起就讀于南昌師范學校,1949年年中畢業,旋即考入江西八一革命大學。1950年4月,戴撫民在江西八一革命大學結業,繼而參軍,被分配在當時駐吉安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8軍142師政治部宣傳隊。\u003c/p>\u003cp>1950年6月,朝鮮戰爭爆發。這年11月,戴撫民所在的第48軍142師奉命調離吉安,乘火車北上至遼寧錦州進行改編。期間,戴撫民除宣傳隊的工作外,也加入了無線電組。\u003c/p>\u003cp>“對于這次北上的目的,那(毫)無疑問是為了抗美援朝、保衛祖國。”1951年12月24日,戴撫民寫信給在南昌市公安局工作的大哥戴佑民。\u003c/p>\u003cp>\u003cspan style=\"text-decoration: underline;\">“有黨替我作保障,我什么也不怕了”\u003c/span>\u003c/p>\u003cp>在信中,戴撫民說:“(錦州)和家里并沒有多大的差別,天氣比較冷,衣服穿得多……老百姓的覺悟最高,宣傳隊現在進步也快。”他同時寬慰兄長,盡管自己身處遙遠的東北,但只要把美帝國主義趕走了,請假回家也不過一周的車程。\u003c/p>\u003cp>“現在我們志愿部隊和朝鮮人民已經把美帝打回三八線向南潰逃了,這里有工廠,也有強大的軍事,以前我沒有看到自己擔負人民的力量,現在我才看到一些。”\u003c/p>\u003cp>“進步”是戴撫民家書中頻頻提及的一個詞。他為自身的進步感到由衷快樂,勉勵兄長同自己一起“不斷進步”,更對黨和人民深情告白:“有黨替我作保障,我什么也不怕了”。\u003c/p>\u003cp>\u003cspan style=\"text-decoration: underline;\">“所負擔的任務非常重大”\u003c/span>\u003c/p>\u003cp>1951年5月15日,已隨部隊入朝的戴撫民給大哥戴佑民回信報平安。出于保密,信封上部隊番號被油筆涂去,但文內提到:“所負擔的任務是非常重大,有決定朝鮮戰爭速勝速成之因素”。\u003c/p>\u003cp>“我們目的不在馬上多解放一城一地,而在殲滅他有生力量……我們要解放朝鮮全部,就要把它(他)三分之二的兵力全部圍殲在朝鮮,時期也不會延長得太久了。”\u003c/p>\u003cp>歷經70余年的歲月洗禮,戴撫民的字跡依舊蒼勁有力,而這也是他寄出的最后一封信。1951年6月,年僅22歲的戴撫民在朝鮮前線受重傷,轉到后方醫院治療,之后再無音信。\u003c/p>\u003cp>\u003cstrong>第三章查證\u003c/strong>\u003c/p>\u003cp class=\"detailPic\">\u003cimg src=\"https://x0.ifengimg.com/ucms/2025_17/5854020B225907AA398D29440C5BB75A1B4DE39F_size21_w500_h340.jpg\" alt=\"戴英秀姑侄來到鴨綠江斷橋,這里是抗美援朝重要的歷史見證地。\" />\u003c/p>\u003cp class=\"textAlignCenter picIntro\">戴英秀姑侄來到鴨綠江斷橋,這里是抗美援朝重要的歷史見證地。\u003c/p>\u003cp class=\"detailPic\">\u003cimg src=\"https://x0.ifengimg.com/ucms/2025_17/87353A3D4D6334C48612E6FEF16BCAD2BB5C785B_size90_w442_h500.jpg\" alt=\"\" />\u003c/p>\u003cp class=\"picIntro detailPic\">\u003cimg src=\"https://x0.ifengimg.com/ucms/2025_17/E59E34E52C9C4FA88B09726427D86433FB63968F_size51_w227_h500.jpg\" alt=\"1949年11月3日《江西日報》刊登的《南昌大學改革委員會公告》中有戴撫民的名字\" />\u003c/p>\u003cp class=\"textAlignCenter picIntro\">1949年11月3日《江西日報》刊登的《南昌大學改革委員會公告》中有戴撫民的名字\u003c/p>\u003cp>\u003cspan style=\"text-decoration: underline;\">資料遺失 無法追認“烈士”\u003c/span>\u003c/p>\u003cp>原來,早在戴撫民赴錦州時,他的入學參軍檔案等資料被放入一個小皮箱,寄回了老家東鄉石溪村。加上1952年部隊送來的烈士證和光榮牌匾,可以說,本應保存了一套完整的戴撫民資料。\u003c/p>\u003cp>可是,如今的老屋已成廢墟,戴撫民檔案和烈士證也因年代日久、親人四散而遺失。這意味著,戴撫民參軍入朝的唯一印記,只剩下當年寄給戴佑民的五封家書了。\u003c/p>\u003cp>烈士證遺失帶來了連鎖反應,戴撫民至今未被追認為“烈士”。東鄉區退役軍人事務局褒揚紀念股干部辛德勇對此解釋說:“沒查到他(戴撫民)的烈士證底檔,現階段只能初步確認戴撫民參加了抗美援朝,但要追認為‘烈士’,還需要更多佐證。”\u003c/p>\u003cp>同樣,當地退役軍人事務局無法通過為烈士尋親的名義開展對戴撫民、戴福民兩人的身份印證工作。\u003c/p>\u003cp>\u003cspan style=\"text-decoration: underline;\">記者查證 添補重要一環\u003c/span>\u003c/p>\u003cp>根據相關規定,戴撫民“追烈”需要的完整證明閉環,包括入學、參軍、入朝等一系列環節。但辛德勇表示只找到一份戴撫民就讀南昌師范學校的入學許可,后續幾乎是空白,而家書只能作為旁證。\u003c/p>\u003cp>大江網(信息日報)、大江新聞客戶端記者注意到,根據家書等資料,戴撫民是1950年4月在江西八一革命大學參軍,分配在吉安。而根據1991年出版的《江西八一革命大學校史》一書,1949年至1950年期間,江西八一革命大學共開辦兩期,其中第二期起初以“南昌大學政治學院”之名招生,畢業時間正是1950年4月。\u003c/p>\u003cp>循著這條線索,記者經過多番查找,最終在江西省檔案館找到一份“南昌大學改革委員會”1949年11月1日發給江西日報社的函,要在《江西日報》刊登《南昌大學政治學院錄取新生名單》,但沒有名單。\u003c/p>\u003cp>幸運的是,江西日報社博物館保存了這張報紙。1949年11月3日的《江西日報》刊登了這份名單,里面就有“戴撫民”。\u003c/p>\u003cp>\u003cspan style=\"text-decoration: underline;\">“同音不同字”很普遍\u003c/span>\u003c/p>\u003cp>據丹東市元寶區退役軍人事務局負責人透露,包括“戴福民”在內的687位烈士,系危重傷員轉安東搶救無效而犧牲。\u003c/p>\u003cp>目前,元寶區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內的江西籍烈士共有10位,其中僅有3位烈士的籍貫具體到縣一級,但所載的江西“方生縣”“軍江縣”“平鄉縣”等名稱并不存在于江西地名中。\u003c/p>\u003cp>對此,《沈陽日報》記者周賢忠在接受采訪時坦言,戰爭時期,烈士信息記錄簡單、匆忙,烈士姓名諧音、近音甚至出現別字的情況非常普遍。典型的例子就是黃繼光,原名是“黃際廣”,參軍登記時被誤記錄。\u003c/p>\u003cp>從貴州畢節遠道來沈陽祭拜的76歲老人彭德先,其父謝大友也是這種情況。1951年2月,謝大友犧牲在朝鮮前線,僅留下的一張烈士證存根,上面的名字卻登記成了“謝大有”。\u003c/p>\u003cp>“考慮到當時的文化水平、各地方言不同的情況,確實可能出現筆誤、人名同音不同字等情況。”丹東市元寶區退役軍人事務局副局長姚瑤說。\u003c/p>\u003cp>\u003cspan style=\"text-decoration: underline;\">查證還在繼續中……\u003c/span>\u003c/p>\u003cp>雖然在戴家人和戴英秀的心中,“戴福民”就是自己哥哥“戴撫民”。對于追認“烈士”,在老人看來,并不那么重要。但很多人并沒有放棄,一直不斷在查找、查證。\u003c/p>\u003cp>就在記者北上期間,中共江西省委黨校、江西省檔案館、南昌大學都提供了很多幫助;山東、內蒙古以及遼寧等地的媒體也給予了極大支持。\u003c/p>\u003cp>目前,除了找到戴撫民入學實證外,參軍、入朝環節尚無實質性的進展,路也許還很長,但我們不會停,查證仍在繼續中……\u003c/p>\u003cp>\u003cstrong>戴撫民家書節選\u003c/strong>\u003c/p>\u003cp class=\"detailPic\">\u003cimg src=\"https://x0.ifengimg.com/ucms/2025_17/4FC688ABF33D23CA31C50D566F21A3BF4BD2D6EF_size50_w500_h325.jpg\" alt=\"戴撫民所寫家書(局部)\" />\u003c/p>\u003cp class=\"textAlignCenter picIntro\">戴撫民所寫家書(局部)\u003c/p>\u003cp>\u003cspan style=\"text-decoration: underline;\">第三封\u003c/span>\u003c/p>\u003cp>……\u003c/p>\u003cp>年關還準備排劇、編快板,非常熱鬧。在連隊的工作,只要能和同志們打成一片,同志們是非常擁護的,因此我也整天無上欣慰地忙碌,抽不出時間休息。我無線電組共五人,有三個是同學,這次由宣傳隊一人調來的,有一個是江西南昌人,解放戰士,都是青年(小)伙子,可以(說是)非常暢快。部隊生活也好,在行動上每連有四五輛卡車,當然其他觀察機、測高儀……都是配備現代化的。\u003c/p>\u003cp>\u003cspan style=\"text-decoration: underline;\">第四封\u003c/span>\u003c/p>\u003cp>我已于十一月十五日北上來錦。這次,我想哥哥一定是會同意并鼓勵我的。\u003c/p>\u003cp>對于這次北上的目的,那無疑問是為了抗美援朝、保衛祖國,但是我是完全相信你的進步是要比我更快的。我北上,并不是打仗,而是工作更需(要)我。我經過一個禮拜坐火車,一直安全的(地)到達了錦州。這里和家里并沒有多大的差別,天氣比較冷,衣服穿得多,吃高粱,還是有大米調劑,生活上比家里還好。屋子里有暖爐,老百姓的覺悟最高,宣傳隊現在進步也快。\u003c/p>\u003cp>我過去對文藝不感興趣,現在,我已經參加合唱團,練習音樂。這里有播音電臺,我們時常可以去錄音。當我聽到自己合唱團的歌聲廣播時,我便會想到自己的聲音也在里面,內心那是如何的高興愉快呢?其余對跳舞、打鼓,我都感興趣了,我的生活的確是快樂,恐怕還不是你所想像(象)得到的。對于什么離家遠,在我思想上的確毫不覺得了。只要把美帝趕走了,請假回家坐車也不過一星期就到了。\u003c/p>\u003cp>對于我現在或將來,究竟北上是干什么?這是國家大事,我以后會告訴你的。不過你總相信我,我年紀大了,是為人民服務,自己也在不斷地進步,有黨替我作保障,我什么也不怕了。在這里做工作,“危險嗎?”那其實比家里面還安全,現在我們志愿部隊和朝鮮人民已經把美帝打回三八線向南潰逃了,這里有工廠,也有強大的軍事,以前我沒有看到自己擔負人民的力量,現在我才看到一些。\u003c/p>\u003cp>哥哥,我所顧慮的,就是恐怕父母對我這次北上還會有誤會、不放心,或舍不得。種種個人利益的考慮只想情緒發生,但是現在他們舍不得也沒辦法,我已經北上了。再說,真正大戰發生,由(有)一位青年(小)伙子還可不當兵?東北老區,你看到村子里有幾個青年在家里?……我在部隊正可以發揮我十幾年讀書的東西。\u003c/p>\u003cp>……\u003c/p>\u003cp>回信還書,遼西錦州一四二師宣傳隊。\u003c/p>\u003cp>\u003cspan style=\"text-decoration: underline;\">第五封\u003c/span>\u003c/p>\u003cp>正月在錦州曾接來書,并有像(相)片一張,無誤,勿念。唯當時部隊蔥蔥(匆匆)行動,來到朝鮮已近兩月,此間因為工作冗忙,通信不便,致未能早執作復,內心猶殷。家中之信亦于前日寄回,想亦盼念。我在部隊身體尚好,工作也順暢,請勿念。\u003c/p>\u003cp>現在我個人尚無具體工作,不過在排里辦墻報、讀報紙、活躍部隊而已,一些重的工作上級都不讓我干,我最近最喜歡寫稿,黨報和通訊社也常有我的稿子在報紙上刊登。\u003c/p>\u003cp>……\u003c/p>\u003cp>現我們部隊在前方的后方,所負擔的任務是非常重大,有決定朝鮮戰爭速勝速成之因素,到任務完成之日,我當詳細告你,那時您亦會想像(象)我在朝鮮的革命生活是何等有趣。\u003c/p>\u003cp>我們目的不在馬上多解放一城一地,而在殲滅他有生力量。我們要解放朝鮮全部,就要把它三分之二的兵力全部圍殲在朝鮮,時期也不會延長得太久了。\u003c/p>\u003cp>總策劃:劉小榮 劉宏 執行:黃銘 審核:羅瑋虹 作者:黃祥晟 沈冠楠 攝影:王祺 吳軼曌\u003c/p>","type":"text"}],"currentPage":0,"pageSize":1},"editorName":"anwenting","faceUrl":"","vestAccountDetail":{},"subscribe":{"cateid":"大江網-信息日報","type":"source","catename":"大江網-信息日報","description":"","cateSource":"","backgroud":"http://p1.ifengimg.com/ifengimcp/pic/20160919/d236177a15798b010c4c_size104_w720_h186.png","api":"http://api.iclient.ifeng.com/api_wemedia_list?type=source&keyword=%E5%A4%A7%E6%B1%9F%E7%BD%91-%E4%BF%A1%E6%81%AF%E6%97%A5%E6%8A%A5","originalName":"","redirectTab":"article","newsTime":"2025-04-21 07:45:29","authorUrl":"https://xxrb.jxnews.com.cn/system/2025/04/21/020847333.shtml"}},"keywords":"烈士,撫民,部隊,戴撫民,抗美援朝,朝鮮,戴英秀,志愿軍,錦州,江西","hasCopyRight":false,"sourceReason":"長效特稿","isHubeiLocal":false,"interact":{"isCloseShare":false,"isCloseLike":false,"isOpenCandle":false,"isOpenpray":false}}; var adKeys = []; var __apiReport = (Math.random() > 0.99); var __apiReportMaxCount = 50; for (var i = 0,len = adKeys.length; i

91po国产在线精品免费观看,国产在线视频主播区,欧美在线成人午夜影视,免费看国产黄线在线观看

戰士參加抗美援朝犧牲不知埋骨何處 全家三代人尋親數十載……
江西
江西 > 贛鄱 > 暖新聞 > 正文

戰士參加抗美援朝犧牲不知埋骨何處 全家三代人尋親數十載……

江西東鄉,81歲的戴英秀,五兄妹只剩自己了,DNA已經采集,與歸國抗美援朝烈士遺骸的比對一直無果。她很怕,有生之年,是否還能找到自己的親哥哥戴撫民。

74年前,哥哥北上“抗美援朝”成訣別,五封泛黃的家書,是哥哥唯一留下的物件。戴家三代人七十載的尋找,在一次次失望中延續。今年清明節前,事情又有了新的轉機……

戴撫民的照片

戴撫民的照片

4月3日,遼寧丹東元寶區抗美援朝烈士陵園,戴誠然為戴福民烈士擦拭墓碑。

4月3日,遼寧丹東元寶區抗美援朝烈士陵園,戴誠然為戴福民烈士擦拭墓碑。

戴英秀姑侄哭倒在戴福民烈士墓前

戴英秀姑侄哭倒在戴福民烈士墓前

第一章尋親

74年后的北上

2025年3月31日,距離清明節還有5天。

此時,在江西撫州鄉間,家家戶戶都在準備祭掃,而在東鄉區鄧家鄉嵇坊村,戴英秀的家中卻是另一番忙碌景象。盡管天氣已回暖至20℃以上,但老人還是換上了冬天的厚衣服,戴上圍巾、帽子、手套等保暖物件。

屋外等待著的,是戴英秀的侄子戴誠然。很快,姑侄倆就要北上前往遼寧省丹東市。

從東鄉去丹東,單程距離2200余公里。戴英秀81歲了,顯然不適合長途跋涉,老人卻堅持要走一趟,她說:“這輩子,也就是這個念想了。”

老人的“念想”,是尋找二哥戴撫民,一名抗美援朝的志愿軍戰士。

最近一年,在尋親志愿者和沈陽媒體的幫助下,戴英秀發現,遼寧丹東元寶區抗美援朝烈士陵園有一位江西籍烈士“戴福民”,與戴撫民同音不同字,而且,其下葬后一直沒有家人來祭奠。

“會是同一個人嗎?”眼看又是一年清明時,她終于下定決心,趁著自己身體還算硬朗,北上!

種種原因導致尋找遺骨未果

戴英秀兄弟姐妹五人,她是老幺,戴誠然的父親戴佑民是大哥,戴撫民排老二。據戴家人介紹,1951年6月,戴撫民在朝鮮戰場負重傷,時隔一年后,家里收到了一紙烈士證。可戴撫民在哪里犧牲,犧牲時在哪支部隊,甚至埋骨何處,都不得而知。

自此,尋覓戴撫民的遺骨,成為家人念念不忘的大事。從1952年至今,三代人為之奔波70余載,卻因年代久遠、證件缺失、部隊變更等種種原因,收獲有限,大哥戴佑民更是抱憾而終。

五封家書、兩張一寸照片,是戴撫民留給家人的全部物件。根據信件內容,戴撫民入朝前的部隊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8軍142師,1951年12月隨部北上遼寧錦州,后入朝作戰。

戴英秀告訴記者,大哥戴佑民還健在時,就多方找尋,但因老部隊多次改編,難以找尋。最近幾年,她還申請與在韓歸國烈士遺骸進行DNA比對,一直沒有成功。

一場全國的“接力”

七十載尋親路,“不斷有好心人幫我們。”戴家人很是感激那些幫助過他們的人,他們來自全國各地,有志愿軍后代、尋親志愿者,也有媒體工作者。

《沈陽日報》記者周賢忠就是其中之一。長期關注志愿軍尋親的他,無意間在志愿軍烈士家屬群看到有關“戴撫民”的尋親文章,并注意到文內摘錄的戴撫民家書。戴撫民入朝所在的部隊,會不會就是人民志愿軍炮兵第62師?

公開資料顯示,1951年初,志愿軍炮兵第62師在錦州組建,下轄第604團、605團、606團,皆為高射炮團。組建部隊中,恰有戴撫民所在的第48軍142師師部。

另據62師戰友網信息,1951年3月18日,炮兵第62師副師長王星率師部和604團作為先行部隊,由丹東鴨綠江造紙廠駐地出發,跨過鴨綠江。4月,605團、606團相繼入朝。這一時間,也恰好與戴撫民信件中所言吻合。

據悉,這支部隊先后參加了掩護橋梁、守衛機場、粉碎敵“絞殺戰”、實施機動作戰和反登陸作戰及掩護夏季反擊作戰,在與美國空軍爭奪制空權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。戴撫民在信中也強調“任務重大”。

“戴福民,六十二師,江西省”

希望很快又來了,周賢忠在中華英烈網發現,遼寧丹東元寶區抗美援朝烈士陵園有一位烈士“戴福民”與戴撫民頗為相似——同為江西籍,所屬部隊為62師,犧牲時間也吻合。同時,據陵園反饋,一直沒有親屬祭拜。

這種情況下,戴英秀和家人更加肯定:“‘戴福民’大概率就是當年重傷送往后方醫院治療的哥哥!”

“不想再等了,出發。”戴英秀告訴記者,那兒不僅有“戴福民”,也是戴撫民曾經學習、工作、戰斗過的地方。臨出發時,戴英秀回了趟老屋,取了些泥土和舊瓦,用紅布小心包裹著放入行囊。

4月3日,清明前一日。

當天上午,在丹東市元寶區退役軍人事務局的協助下,記者陪同戴英秀來到了元寶區抗美援朝烈士陵園。蒼松翠柏拱衛,山花芳草陪伴,687名抗美援朝烈士長眠于此。一排排長方形烈士墓整齊肅穆,上面刻著烈士信息,名字、籍貫,稍微詳細一些的,則刻了部隊番號。

戴英秀忽然停在第二排右三號墓碑處,怎么也不肯挪步。下一刻,只見老人佝僂著身軀跪倒在地,眼中噙滿淚花,一雙飽經風霜的手顫抖著、仿佛用盡力氣般向前探去。指尖終點的石碑上,赫然寫著“戴福民,六十二師,江西省”。

不管是不是同一個人,他都是我哥

跨越74年的思念終于有了歸處。伴隨著一聲聲“哥哥”的呼喊,戴英秀哭得撕心裂肺。

陪同在旁的戴誠然也泣不成聲。姑侄倆將一直貼身帶著的紅布包打開,把這捧跨越了74年、2200多公里的故鄉土撒在墓碑上,隨后將白酒緩緩傾倒,為烈士洗盡塵埃。此刻,哪怕心中有千言萬語想要傾訴,也化作了一句句“回家了”。對兩位老人而言,這不僅是一次跨越千山萬水的祭拜,也是一家人相隔74年的“團圓”。

“不管戴福民是不是戴撫民,他都是志愿軍戰士,就也是我的哥哥。”在她心里,終于有了寄托,“明年我們還要來!”

行程的最后,兩位老人來到志愿軍炮兵出發地——鴨綠江浮橋遺址。江對岸,就是朝鮮。

江水靜沉,江風凜冽,戴英秀在岸上踱步而行。老人不自覺地唱了起來:“雄赳赳,氣昂昂,跨過鴨綠江……”

第二章家書

74年前北上“抗美援朝”

時間回到今年3月31日晚,在大江網(信息日報)、大江新聞客戶端記者的陪同下,戴英秀從南昌登機,飛往沈陽。在她濃厚的鄉音中,一段關于抗美援朝戰士戴撫民的記憶徐徐揭開……

哥哥戴撫民生于1929年,少年時前往南昌求學,1947年起就讀于南昌師范學校,1949年年中畢業,旋即考入江西八一革命大學。1950年4月,戴撫民在江西八一革命大學結業,繼而參軍,被分配在當時駐吉安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8軍142師政治部宣傳隊。

1950年6月,朝鮮戰爭爆發。這年11月,戴撫民所在的第48軍142師奉命調離吉安,乘火車北上至遼寧錦州進行改編。期間,戴撫民除宣傳隊的工作外,也加入了無線電組。

“對于這次北上的目的,那(毫)無疑問是為了抗美援朝、保衛祖國。”1951年12月24日,戴撫民寫信給在南昌市公安局工作的大哥戴佑民。

“有黨替我作保障,我什么也不怕了”

在信中,戴撫民說:“(錦州)和家里并沒有多大的差別,天氣比較冷,衣服穿得多……老百姓的覺悟最高,宣傳隊現在進步也快。”他同時寬慰兄長,盡管自己身處遙遠的東北,但只要把美帝國主義趕走了,請假回家也不過一周的車程。

“現在我們志愿部隊和朝鮮人民已經把美帝打回三八線向南潰逃了,這里有工廠,也有強大的軍事,以前我沒有看到自己擔負人民的力量,現在我才看到一些。”

“進步”是戴撫民家書中頻頻提及的一個詞。他為自身的進步感到由衷快樂,勉勵兄長同自己一起“不斷進步”,更對黨和人民深情告白:“有黨替我作保障,我什么也不怕了”。

“所負擔的任務非常重大”

1951年5月15日,已隨部隊入朝的戴撫民給大哥戴佑民回信報平安。出于保密,信封上部隊番號被油筆涂去,但文內提到:“所負擔的任務是非常重大,有決定朝鮮戰爭速勝速成之因素”。

“我們目的不在馬上多解放一城一地,而在殲滅他有生力量……我們要解放朝鮮全部,就要把它(他)三分之二的兵力全部圍殲在朝鮮,時期也不會延長得太久了。”

歷經70余年的歲月洗禮,戴撫民的字跡依舊蒼勁有力,而這也是他寄出的最后一封信。1951年6月,年僅22歲的戴撫民在朝鮮前線受重傷,轉到后方醫院治療,之后再無音信。

第三章查證

戴英秀姑侄來到鴨綠江斷橋,這里是抗美援朝重要的歷史見證地。

戴英秀姑侄來到鴨綠江斷橋,這里是抗美援朝重要的歷史見證地。

1949年11月3日《江西日報》刊登的《南昌大學改革委員會公告》中有戴撫民的名字

1949年11月3日《江西日報》刊登的《南昌大學改革委員會公告》中有戴撫民的名字

資料遺失 無法追認“烈士”

原來,早在戴撫民赴錦州時,他的入學參軍檔案等資料被放入一個小皮箱,寄回了老家東鄉石溪村。加上1952年部隊送來的烈士證和光榮牌匾,可以說,本應保存了一套完整的戴撫民資料。

可是,如今的老屋已成廢墟,戴撫民檔案和烈士證也因年代日久、親人四散而遺失。這意味著,戴撫民參軍入朝的唯一印記,只剩下當年寄給戴佑民的五封家書了。

烈士證遺失帶來了連鎖反應,戴撫民至今未被追認為“烈士”。東鄉區退役軍人事務局褒揚紀念股干部辛德勇對此解釋說:“沒查到他(戴撫民)的烈士證底檔,現階段只能初步確認戴撫民參加了抗美援朝,但要追認為‘烈士’,還需要更多佐證。”

同樣,當地退役軍人事務局無法通過為烈士尋親的名義開展對戴撫民、戴福民兩人的身份印證工作。

記者查證 添補重要一環

根據相關規定,戴撫民“追烈”需要的完整證明閉環,包括入學、參軍、入朝等一系列環節。但辛德勇表示只找到一份戴撫民就讀南昌師范學校的入學許可,后續幾乎是空白,而家書只能作為旁證。

大江網(信息日報)、大江新聞客戶端記者注意到,根據家書等資料,戴撫民是1950年4月在江西八一革命大學參軍,分配在吉安。而根據1991年出版的《江西八一革命大學校史》一書,1949年至1950年期間,江西八一革命大學共開辦兩期,其中第二期起初以“南昌大學政治學院”之名招生,畢業時間正是1950年4月。

循著這條線索,記者經過多番查找,最終在江西省檔案館找到一份“南昌大學改革委員會”1949年11月1日發給江西日報社的函,要在《江西日報》刊登《南昌大學政治學院錄取新生名單》,但沒有名單。

幸運的是,江西日報社博物館保存了這張報紙。1949年11月3日的《江西日報》刊登了這份名單,里面就有“戴撫民”。

“同音不同字”很普遍

據丹東市元寶區退役軍人事務局負責人透露,包括“戴福民”在內的687位烈士,系危重傷員轉安東搶救無效而犧牲。

目前,元寶區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內的江西籍烈士共有10位,其中僅有3位烈士的籍貫具體到縣一級,但所載的江西“方生縣”“軍江縣”“平鄉縣”等名稱并不存在于江西地名中。

對此,《沈陽日報》記者周賢忠在接受采訪時坦言,戰爭時期,烈士信息記錄簡單、匆忙,烈士姓名諧音、近音甚至出現別字的情況非常普遍。典型的例子就是黃繼光,原名是“黃際廣”,參軍登記時被誤記錄。

從貴州畢節遠道來沈陽祭拜的76歲老人彭德先,其父謝大友也是這種情況。1951年2月,謝大友犧牲在朝鮮前線,僅留下的一張烈士證存根,上面的名字卻登記成了“謝大有”。

“考慮到當時的文化水平、各地方言不同的情況,確實可能出現筆誤、人名同音不同字等情況。”丹東市元寶區退役軍人事務局副局長姚瑤說。

查證還在繼續中……

雖然在戴家人和戴英秀的心中,“戴福民”就是自己哥哥“戴撫民”。對于追認“烈士”,在老人看來,并不那么重要。但很多人并沒有放棄,一直不斷在查找、查證。

就在記者北上期間,中共江西省委黨校、江西省檔案館、南昌大學都提供了很多幫助;山東、內蒙古以及遼寧等地的媒體也給予了極大支持。

目前,除了找到戴撫民入學實證外,參軍、入朝環節尚無實質性的進展,路也許還很長,但我們不會停,查證仍在繼續中……

戴撫民家書節選

戴撫民所寫家書(局部)

戴撫民所寫家書(局部)

第三封

……

年關還準備排劇、編快板,非常熱鬧。在連隊的工作,只要能和同志們打成一片,同志們是非常擁護的,因此我也整天無上欣慰地忙碌,抽不出時間休息。我無線電組共五人,有三個是同學,這次由宣傳隊一人調來的,有一個是江西南昌人,解放戰士,都是青年(小)伙子,可以(說是)非常暢快。部隊生活也好,在行動上每連有四五輛卡車,當然其他觀察機、測高儀……都是配備現代化的。

第四封

我已于十一月十五日北上來錦。這次,我想哥哥一定是會同意并鼓勵我的。

對于這次北上的目的,那無疑問是為了抗美援朝、保衛祖國,但是我是完全相信你的進步是要比我更快的。我北上,并不是打仗,而是工作更需(要)我。我經過一個禮拜坐火車,一直安全的(地)到達了錦州。這里和家里并沒有多大的差別,天氣比較冷,衣服穿得多,吃高粱,還是有大米調劑,生活上比家里還好。屋子里有暖爐,老百姓的覺悟最高,宣傳隊現在進步也快。

我過去對文藝不感興趣,現在,我已經參加合唱團,練習音樂。這里有播音電臺,我們時常可以去錄音。當我聽到自己合唱團的歌聲廣播時,我便會想到自己的聲音也在里面,內心那是如何的高興愉快呢?其余對跳舞、打鼓,我都感興趣了,我的生活的確是快樂,恐怕還不是你所想像(象)得到的。對于什么離家遠,在我思想上的確毫不覺得了。只要把美帝趕走了,請假回家坐車也不過一星期就到了。

對于我現在或將來,究竟北上是干什么?這是國家大事,我以后會告訴你的。不過你總相信我,我年紀大了,是為人民服務,自己也在不斷地進步,有黨替我作保障,我什么也不怕了。在這里做工作,“危險嗎?”那其實比家里面還安全,現在我們志愿部隊和朝鮮人民已經把美帝打回三八線向南潰逃了,這里有工廠,也有強大的軍事,以前我沒有看到自己擔負人民的力量,現在我才看到一些。

哥哥,我所顧慮的,就是恐怕父母對我這次北上還會有誤會、不放心,或舍不得。種種個人利益的考慮只想情緒發生,但是現在他們舍不得也沒辦法,我已經北上了。再說,真正大戰發生,由(有)一位青年(小)伙子還可不當兵?東北老區,你看到村子里有幾個青年在家里?……我在部隊正可以發揮我十幾年讀書的東西。

……

回信還書,遼西錦州一四二師宣傳隊。

第五封

正月在錦州曾接來書,并有像(相)片一張,無誤,勿念。唯當時部隊蔥蔥(匆匆)行動,來到朝鮮已近兩月,此間因為工作冗忙,通信不便,致未能早執作復,內心猶殷。家中之信亦于前日寄回,想亦盼念。我在部隊身體尚好,工作也順暢,請勿念。

現在我個人尚無具體工作,不過在排里辦墻報、讀報紙、活躍部隊而已,一些重的工作上級都不讓我干,我最近最喜歡寫稿,黨報和通訊社也常有我的稿子在報紙上刊登。

……

現我們部隊在前方的后方,所負擔的任務是非常重大,有決定朝鮮戰爭速勝速成之因素,到任務完成之日,我當詳細告你,那時您亦會想像(象)我在朝鮮的革命生活是何等有趣。

我們目的不在馬上多解放一城一地,而在殲滅他有生力量。我們要解放朝鮮全部,就要把它三分之二的兵力全部圍殲在朝鮮,時期也不會延長得太久了。

總策劃:劉小榮 劉宏 執行:黃銘 審核:羅瑋虹 作者:黃祥晟 沈冠楠 攝影:王祺 吳軼曌